三、佛陀的身功德
今天讲这个功德当中,首先从佛的功德开始介绍。佛陀已经成就了皈依境的功德,身功德主要是指化身佛,也就是释迦佛的身功德,主要是基于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因为我们没有福报亲眼看到佛陀的化身,那通过佛像可以起到这个作用,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穿着红色袈裟的释迦佛画像。
为什么要首先说身功德呢?因为我们接触任何一个新认识的人也好,事物也好,通常,首先最容易了解的是用眼睛去看,你会对它的物质方面,尤其是颜色、形状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。包括我们去看人、看桌子、看板凳,在了解一个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的时候,对我们影响力很强的就是这个东西的颜色和形状。在你看到之后,如果你很有兴趣,你就会盯着继续看,然后你就开始思考这个东西的各种特点。如果这个东西对于我们而言,能抓住我们的心,那它就成功地做到了让我们去看它。所以在我们平时跟一些比较优秀的人士交往的时候,你会有一种感觉,你的眼睛都不想离开他,因为你的心已经挂在他身上了。而佛陀,就是释迦牟尼佛,非常圆满地做到了这一点。
他为什么要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?他不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,仅仅是为了被人看,让人赞叹自己长得好看、庄严,他的心态不是这样无聊、无意义的。他要让我们知道的是他阐述的真理,如果你看都不看他,想也不想他,理都不理他,他就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的,所以佛陀具有这样的身功德。首先,他的相庄严中有一句话叫“殊妙眼甘露,如无云秋空,以星聚庄严”。一般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眼睛好看的时候,用星星作比喻,非常明亮、非常清澈、非常有神,这些都不足以形容佛陀的眼睛。总之,如果你有福报看到佛,你去注视他的眼睛的时候,它能够夺我们的意,它会让你百观无厌,一直盯着看,很受感动。而佛陀的身相,是不需要打扮的,不需要任何什么香水、烫发等等之类的,他能做到自然而然的庄严。
这种庄严,在他所要化的弟子去亲近他的时候,会产生以下效果。当时有很多外道不相信佛、反感佛,他们来到佛的面前时,有的是很骄慢的,因为他的福报非常大,非常有地位,比如国王或者大婆罗门,都是前呼后拥,为世人所尊敬的。像这样的大福报之人,如果到了一般人面前,一般人心里会紧张、害怕,因为他有福报。这是自然而然的,大家可以自己体会,比如你见到国家主席,你的心情就会非常紧张。当这样骄慢的人来到佛陀面前时,马上被佛陀的威光折服,就像萤火虫碰到太阳一样,失去自己的威光了,非常心悦诚服地、很恭敬地向佛陀致敬。这样的人有很多,包括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。
当时的五比丘还没有成比丘,他们原本跟着佛陀修外道,后来佛陀放弃了外道的苦行,因为这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。他们就认为他不修行了,是不对的,所以当听说佛陀要去找他们的时候,他们约定千万不要跟他打招呼,任何人都不能跟他说话,因为他已经放弃苦行了。但是,当佛陀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,由于佛陀的身功德,他们自然而然地,有的人去给他搬板凳,有的人去给他倒茶,有的人去向他打招呼,还有的人向他磕头:“太好了!您来了,请坐,请坐!”这就是有福德威光的原因,他们不可抗拒地生起这样的欢喜心。
第二种人是智慧非常高的一些外道,他们具有非常锐利的智慧,精通辩论,他们用理智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,白的说成黑的。他们有自己的教理教义,甚至有的外道号称天下讲理没有能讲得过他们的,像这样的人具有非常高的傲慢心。当他来到佛陀面前的时候,他用尽一切的辩论技巧,始终只会被佛陀折服。因为佛是遍智,甚至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他的问难,而且不是让他感到羞辱,而是纯粹为了帮助他、解决他的疑问。这样,他的慢心就被折服了,他能获得对真理的了解。
这就是佛陀的殊胜。首先,见到佛陀,能够被折服,这依靠的就是身功德。首先能够让所化的心被抓住,然后是让他们去听他阐述的道理。还有,佛陀的身相庄严中,比如“应供尊右手,为轮相殊饰”,他的手掌心有轮相的标志,代表他转法轮的事业,以正法教手,拔众生出生死泥。他的每一个相好都是长期积累的一种结果,不是一天,也不是一年,也不是一辈子,而是多生多世多劫长久地修习福慧二种资粮,由修集福德资粮感得色身的圆满。不像我们,有时候发起一个心,生起一个念头,“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人,明天我要去扫地!”然后扫了三天,再也不做了,因为被人家看不起:“这个扫地有什么好的?”扫地的功德——什么自心清净、他心清净、生天等等,都不要了。这就是没有恒心。
有时候我们也想,行菩萨道要修忍辱:“别人骂我,我不理他,我忍辱。”过了两天,又不行了:“我可不是吃素的,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,这样下去,人家都来欺负我们佛教徒,这可不行!”我们通常就是没有恒心、没有毅力,不要说做一辈子,就是做一年都很难,这就是我们的特点。佛陀这么圆满的色身,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是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积集福德资粮,持续不断地努力而感得的。
在看到他这样的身相的时候,我们会生起一种崇敬的心,生起自己也想得到的心。有的人对某些很小的东西有希求心,对太大的东西不敢有希求心。比如现在讲到佛陀这样殊胜、圆满的色身的功德,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想:“我一定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获得!”通常,我们一些爱打扮的女居士,看到谁的发型挺好:“在哪个发廊做的?我也要做。”或者:“她那件衣服很好看的,我也要买一件。”为什么?因为那件衣服挂在她身上,让人觉得很好看,所以自己也要拥有。通常我们甚至对这些很小的东西都有强烈的希求心,而且不需要思考,不需要造作,不需要劝请。但是这也说明,我们都有这样的理智——看到一个好东西都会去追寻:“它是怎么变得好看的?”只不过我们的理智比较弱,只看到一点点。比如看见某一个人很引人注目,你会去观察,观察的重点在于她作的那些打扮、那些加行,于是大家可能家里都会有一个梳妆台,很多的镜子,以及香水等等,这是我们所了解的能让我们好看的一种方便。
而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,他所了解的原因,就不是这个。是什么呢?比如从最基础的下士道来说,你要获得这样的身功德,首先必须断除的是什么?就是杀、盗、淫。杀生会感得自己身体非常多病、短寿,这样身体就没有堪能性,连持续下去都不可能,何谈好看?就拿颜色来说,一个病人的脸色灰白,躺在那里话也说不出来了,还有什么好看的?死人就更不用说了,黑黢黢的,没有威光了。所以如果你去伤害众生,这种身业导致你将来必然不会感得端严的身相。
偷盗也一样,小偷鬼鬼祟祟,强盗凶神恶煞,这种身业让人家损失了财产,将来也不会有好的身相。一般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如果鬼鬼祟祟的,就给他安个名字叫小偷。这种人,还想指望他有什么庄严的身相吗?
邪淫,就是欲邪行。古文中的不净行是指非梵行。欲邪行是不正当的行为,它导致的增上果就是外器世间粪秽污染很多。为什么?因为这是不干净的行为。首先,外器世间的污染是从我们这个不干净的身体中来,比如痰唾涕吐、大便小便、脓血等等。那这些脏东西是由我们烦恼、不干净的心造作出来的。如果身业方面去做那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,那肯定不会获得庄严的身相。所以佛陀无余地断尽了身的三个业道,这还是粗的。
再说细致的,首先庄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就是忍辱。忍辱不是忍气吞声,而是看破、明白这个道理,没有什么好值得生气的,这样的忍辱能够获得庄严的身相;而不是说现在我力量不够,先忍着,将来我再来报复,这不是忍辱,感不到庄严的身相。我们通过忆念这些功德,会了解到佛陀这样的身相是有其原因的。我们要想得到,就必须从因上求。
比如佛陀的螺发,是绀青色的,大家可能不明白,为什么佛陀的头发像一圈一圈的螺丝这样摞起来、鼓起来呢?这是我们的福报不够,包括造像的工人,都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,他们把它叫作螺丝钉。螺丝钉怎么能安在头上去?这叫螺发。因为佛陀身上所有的身毛,包括汗毛、眉毛、头发,全都是右旋,很自然地旋转成为一个小堆,每一根都这样堆起来。在佛像塑造上,为了表现这种优美的螺发,就用这样的表现形式。如果造像工艺很好,就可以把这种优美表现出来,让大家能感受到。比如为什么大家爱烫头发?因为如果头发像一根直线的话,就不吸引人;如果像那种波浪形的曲线,自然而然地旋转形成一个塔形,这样就是最优美的。佛陀的头发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具有波浪的旋转,一看就是非常庄严。
而他头上鼓起来的部分叫作肉髻,肉髻上面有个顶髻,表示他智慧圆满,这是经过很多劫修习而得到的一种功德,叫无见顶相,因为任何有情都看不到的,任何人想从上面俯视,都不能做到。所以,造像时,这个地方要高出一些来,以表现佛陀的这个庄严相,这是我们要了解的。我们如果有福报看到一些古代的造像的话,你就会了解,佛陀,包括他的五官,具有一种非常的自在、宁静,还有尊贵、王者风范等等所有的优美特质,就是我们现在叫作“夺意”的气质。
我们在观想佛像的时候,一定要把他生动化、人物化,这样的话,我们的内心才会有感触。比如念经也好,做什么也好,我们不要老是把佛像看作一张纸或者是一块铜、一个木头,否则你即使修很久,总觉得生不起感受,原因就是我们老把佛像和佛像代表的佛陀分开了。比如我们在看父母的照片的时候,如果真的要生起对父母的感受来,必须看着照片就想到自己的父母。否则就会老是想,这只是父母的照片而已,以这样的行相去取的时候,那它就是一张纸,甚至你可以把它扔掉乃至踩在脚下。正因为我们把它当作父母一样去想,在看到相片的时候,“哦,这是我的父母!”同理,基于这样的想法,看到佛像,你的内心就会想起了佛陀。这种感受需要我们平时去锻炼和思惟,否则,修法和这些宗教的仪式就好像分开了,我们总是注重外表的一些东西,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。这是我们要注意的。
通常我们在看相片的时候,最容易引起我们的感受的,是我们自己的相片。比如一张集体照一出来的时候,不管是和师长,或者是和父母,或者和其他人的合影,你不会先看他们,首先会看自己在哪里:“哦,我在这儿!”明明这个相片是张纸嘛,你为什么会想这就是你呢?这就是心里有自己的行相,我们知道这是“我”哪天在什么地方照的相,其实你哪里在那个纸上呢?因为你这样想,就会有那个感受。所以我们看佛像,也要这样去想,才能得到佛陀的加持;这样去想,我们的信心就会增长。
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