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菩萨

 一、功德介绍(意) 

至尊弥勒被誉为“大慈”,于无量劫中,不断积福慧二资,后来于“宝伞如来”出现于世时,至尊弥勒生为比丘名“慧坚”,在宝伞如来前作供养承事。历经八万四千年长久时间,如每日未安置完一百有情于五戒善法中时,他不进饮食。当他观察到将为利益一切有情的时候,即使多日不食,亦无疲厌。他一心为利有情而精进,使三十六亿俱胝那由他数的有情,皆得安置在五戒中。

在这八万四千年的时间中,他为利益一切有情,安置了三俱胝数的有情于大乘道中,以及安置无数有情于小乘道中,使无量无边众生,生起慈心三摩地。甚至不管从城乡、市、镇等何处来的有情,任何人一见他的面貌,及一听他的谈话,以及他手触足踏过的地方,一切众生住居其上,都会生起慈心三摩地。

以此一切诸佛都对他赞道:“善哉!善哉!”一切善神都对他大为称赞说:“能这样安置一切众生于慈心,稀有!真稀有!”因此,十方一切刹土中,所有菩萨摩诃萨都称他的名称叫“慈氏”。那时宝伞如来也为他授记说:“菩萨摩诃萨,慈氏。”从这时起于一切生中,都得名称叫慈氏,直至成佛时,也名“慈氏如来”。 

《弥勒授记经》中说:“若于释迦师子教,清净受持诸戒学,如佛所说善修行,彼将值遇我教法。于诸僧伽施法衣,以及饮食与各种医药治疗诸人士,彼将值遇我教法。十四与及十五日,半月形时初八日,以及示现神变月,若持八关斋净戒,供养善修长净法,彼将值遇我教法。” 以此发愿往生兜率至尊怙主弥勒座前,依慈尊听受诸要法的人士,缘念至尊怙主弥勒身相,而长时勤供养等,以及清净守持所受的诸戒律,并向导师释迦世尊及怙主弥勒勤行祈祷,将如愿获得成就。这是经中所说的。

而至尊弥勒复亲许凡诵《弥勒誓愿陀罗尼》者,也能获得往生兜率,并得到慈尊摄受。过去有许多大德,意乐逝世后往生兜率,他们念诵《弥勒誓愿陀罗尼》,以及塑造弥勒像,与诵《弥勒愿文》并对他人也广为弘扬,这样的作法事迹是屡见不少的。在佛教历史上,很多古今大德发愿往生兜率天净土亲近弥勒菩萨者有许多,例如无著菩萨、世亲菩萨、道安法师、玄奘法师、虚云老和尚等。

 

二、造像说明

据《弥勒上生经》,此尊弥勒菩萨像,表现的是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,是报身像。其特点为身着菩萨装,双脚交叉而坐,故称之为“交脚弥勒菩萨”。目前所知最早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出现于犍陀罗佛教艺术中。学术界一般认为交脚坐姿来自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造型。随着佛教东渐,交脚样式的造像亦出现于中国早期的造像群中。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。此尊交脚弥勒菩萨像则是依照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塑造而成。莫高窟第275窟一般被认为是北凉时代开凿,属莫高窟最古的石窟之一,其中西壁安置的(配图)为高3.4米的菩萨塑像,两脚腕相交,坐于逆三角形靠背的方形台座上,台座两侧有狮子。

大家所熟悉的大肚弥勒,是化身像。相传是五代时期有一位布袋和尚,名叫契此,他经常在江浙一带行游,大腹便便、笑口常开、乐善好施、行善四方,受百姓爱戴。他圆寂后,人们为了缅怀他,便以他的形象造像供养。经过后世的发展,演变为我们所熟悉的大肚弥勒,并渐渐流传开来,而弥勒菩萨最初的形象便逐渐被淡忘。  

 

三、赞颂(语)

如是发净信心,思惟弥勒菩萨无量功德而生欢喜、敬重而念颂曰:

于昔如来所等舍

无量众生悲难忍

愿于彼刹来成佛

法王弥勒前祈祷 

 

四、礼敬(身)

思惟弥勒菩萨之身、语、意、事业之功德,内心发欢喜,而虔诚顶礼三、七或廿一、百八遍,或右绕三匝、七匝、百匝。  

 

 

五、祈愿方式 

心中默想自己现前当来之如法善愿而念“南无弥勒菩萨”或“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”(三遍),然后口念自己之愿,希望弥勒菩萨加被自己善愿成满(如祈愿自己脾气好,心情安宁愉悦,家庭和睦,兄友弟恭,上下和顺,来世值遇弥勒尊佛之教化,或来世生兜率天听闻慈尊说法等)。

所谓有求必应、心诚则灵,祈愿成功之关键在于:虔诚恭敬,相信三宝有力量成办自己之心愿,持续地祈求;所求应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之事,也就是要明白佛菩萨善愿满足,恶愿不会满足的;清净守持释尊之戒律,体会弥勒菩萨大慈之心,发起施与一切众生快乐之心;不论此尊之像做工庄严、细致与否,皆不应说此像不好、不美、甚难看等等;不论此之像以铜、金、木、石、泥乃至巴掌大的一张纸或商标上形式出现,皆应存恭敬,皆能得福。 

 

六、详细介绍弥勒菩萨事迹功德之经文

弥勒菩萨功德事迹之经文有《贤劫经》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》《弥勒授记经》《弥勒誓愿陀罗尼》等。弥勒菩萨的主要经典是弥勒六部经,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,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,其国土、时节、种族、出家、成道、转法轮等事之六部经典,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。该六部经为《弥勒下生成佛经》(鸠摩罗什译)、《弥勒下生成佛经》(义净译)、《弥勒来时经》(译者不详)、《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》(刘宋沮渠京声译)、《弥勒下生经》(西晋竺法护译)、《弥勒大成佛经》(鸠摩罗什译),后三部经另称为弥勒三部经。